据传,清干隆皇帝下江南时,一次微服乘一叶小舟赏玩西湖。游得兴致勃勃时,天忽然下起了小雨,众人连忙到船舱内避雨。几个时辰过去了,干隆皇帝又饥又饿,忍不住问老渔翁是否有吃食。老渔翁告诉干隆有面但没有擀面杖,做不成面条。
正在发愁之际,老渔翁的小孙女抱着一只小花猫走过来说:“没有擀面杖,我来用手捻。” 于是小姑娘动手将面捻成小疙瘩,状似小花猫的耳朵,小巧可爱。她把捻好的面疙瘩下锅煮熟后再浇上鱼虾卤汁端给干隆吃。干隆见面疙瘩玲珑别致,吃后更觉得回味无穷,赶忙问小姑娘这叫什么面,小姑娘回答说是 “猫耳朵”。
干隆非常喜欢这道点心,回京后即召小姑娘为其做 “猫耳朵”,自此 “猫耳朵” 成了一道名点。还有一种说法是,小姑娘长大嫁人后,为了维持生计,摆摊卖面度日,一日想起昔日奇遇,立即挂上了 “御驾亲尝猫耳朵” 的幌子,吸引顾客慕名而来,猫耳朵也成为了杭州名食。